2)第949章 西行考察记(2)_末世帝国行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这也是卫国能容忍百里燕迁走人口的关键原因。

  在卫国看来,外国人不是人,是下等的奴隶,老弱病残更是没用的废物,留着就是祸害。

  于是卫国乐见百里燕迁走人口,卫国更乐于贩卖孙国人口换取奴隶无法产生的经济资源。这种逻辑要说有错,其实也没错,奴隶制社会的本质便是下等阶层非人化,贵族阶层剥削化的极端现象。

  进入卫国已经是八月中下旬,纬度略高的原因,当地一年只能种一季水稻一季的麦子,水稻种于晚春,加之温度低于北方,因此水稻的生长能力欠佳,一年够不上两季,而冬天气温又低,于是秋天收完水稻,秋末再种一季冬麦,到来年开春后再收割。

  卫国吸收咸国农业经验,大量推广楼车,近些年总体上风调雨顺,粮草的征收十分可观,但亩产仍不及咸国。一方面是育种选种问题,种子产力低下,导致亩产整体低得多,其次是积肥不够。

  百里燕早期以稻草灰,人畜粪便积肥,中期添加少量硝酸钾,以改善土地肥力,后期陆续使用磷酸盐和火山泥。人畜粪便以氮磷为主,稻草灰、硝酸钾以钾元素为主,钾是植物的钙,氮肥磷肥是植物果实长肉的能量。

  咸国人畜粪便的收集建立了完善机构和城市乡村系统,朝廷出资修建的公测和化粪池遍及全国,陔陵一城每年产生的人畜粪便够整个东郡所用。

  卫国虽同样效法咸国早期积肥,效率却低得多。首先积肥所需的组织化管理和设施投资将是一大笔支出,卫国没有投钱,也没这份闲心。其二,分散人畜粪便的收集,产生的效果远低于资源集中使用的效率。

  其三,没有组织化管理调控,并不能将潜在资源有效的统筹管理,因此卫国大量的人畜粪便都被浪费在野外乃至随意倾倒形成污染,而没有真正的利用起来。至于硝酸钾、磷酸盐、火山泥等化学肥料,更是遥不可及的梦。

  卫国粮种仍停留在亩产一两石,三石的产量徘徊,积肥法让两石田多了一些,一石田有所改善,偶尔也能看到四石产量的好田,总体仍然逊色的多。

  也不难怪公良修会吃惊咸国的亩产,比起当下诸侯,咸国的亩产其实已经翻了一倍,甚至两倍。

  四十年前太平年份诸侯的税赋都在四成乃至略高一些,而咸国现在只需征收两成五至三成,加上阶梯税的效应,亩产最高的田,也不超过五成的田赋。

  平均按三成田赋计,咸国所收的田赋实际比四十年前多六至七成,其中还不包括养殖业和畜牧业的产出。

  于是相较其他诸侯国经济仍停留在传统农业为主,工商几乎不计的大背景下,咸国仅农业一块的产出,便大抵与晋国持平,实力不可谓不强。而且老百姓却要比晋国老百姓更富裕,手中有更

  请收藏:https://m.qqgfg.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