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涅槃_阿弥陀佛和他的极乐世界(十三)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sa-parinibbāna)。在阿罗汉死时所证得的涅槃界名为无余涅槃界(anupādisesa-nibbānadhātu),因为五蕴已完全被舍弃,不再后有。在注疏里也被称为诸蕴之灭尽(khandha-parinibbāna)。依不同的方面,涅槃有三种:

  涅槃被称为空(suata)是因为它毫无贪嗔痴,也因为它毫无一切有为法;被称为无相(animitta)是因为它毫无贪嗔痴之相,也因为它毫无一切有为法之相;被称为无愿(appa?ihita)是因为它毫无贪嗔痴的渴望,也因为它毫无渴爱之欲。

  涅槃的特点

  涅槃只能被亲身作证的圣人们完全理解。尚未证悟涅槃的人们至少应当知道它的三个特点。

  涅槃是常,即不生、不长的非缘生法,不是和合而生的,是无条件的存在。[2]涅槃是乐,即由于此处无诸苦。[3]涅槃,就是指涅槃不为我所有、不是我、不是我的自我、在我里面没有涅槃,在涅槃里也没有我。[4]入灭、般涅槃、取涅槃不能理解为进入了某个被称为涅槃的地方或境界。涅槃并无来、去、进、出这些概念。

  涅槃意义

  涅槃是梵语,正音为波利匿缚男,旧云涅槃,今顺古亦云涅槃。又名泥洹,或云涅槃那,皆音之讹略,或楚夏不同。旧译为灭度,或云寂灭、无为、解脱、安乐、不生不灭等,名虽异其义则同。今单举灭度和寂灭二义释之:灭度,即灭除烦恼,度脱生死的意思。寂灭,寂谓理性寂静,灭谓烦恼灭除。亦可说,证得寂静之体性,自然烦恼灭除;烦恼灭除,自然证得寂静体性。智论云:涅名为出,槃名为趣,谓永出诸趣生死,则亦可译为出趣也。

  若据新译玄奘法师则译为圆寂,此义比较来得完善,因为寂灭、灭度、解脱等译,不过仅约断德方面,言断灭生死烦恼。圆寂则统明智断二德。今略释之:

  具足一切福德叫做圆;永离一切烦恼生死叫做寂。简单的说:即德无不圆,患无不寂。详细的说:即二严做到圆满无缺(圆),三惑烦恼彻底清除,二种生死完全度脱(寂),永远不再被烦恼生死所困扰,回复圆明寂照的本有心体,而获到一种纯善纯美的解脱。这就是涅槃的境界圆寂。圆约进善方面言(成就一切福德);寂约灭恶方面言(断惑灭苦)。据此研究起来,圆寂似乎大乘无为的涅槃,寂静、灭度等为小乘涅槃。

  要之,圆寂也就是指得圆明寂照之真心。因为它真心本具一切(圆),永离一切烦恼(寂)故。成佛即证此真心,故涅槃并非诸佛的专有品,不过凡夫一向为梦想所蒙昧,因此不能证得。所谓迷则颠倒梦想,悟则究竟涅槃。

  当知梦想,根本是由本觉真心而起的,我人如能灭一分梦想,即证一分真觉(如镜子去一分尘埃,即现一分光明),乃至全灭全证。至此则一切功德无不复归圆满,一切烦恼生死无不毕竟空寂,是证到大乘究竟涅槃的境界。

  请收藏:https://m.qqgfg.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