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212章杨赐_汉末之天下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人生命有限,而知识无边无际,用有限的生命用追求无限的知识会让人很疲惫。

  什么事情都不要绝对化,要适可而止,永远有人达不到的东西,何必苛刻。

  儒学是这个时代的主流学问,其中的政治、文化、礼仪博大精深,刘凡必须精通。

  刘凡并非这个时代的士人一样,完全忠于儒家。儒家也有一些他不认同的地方。

  所谓食古不化的腐儒非常少见,儒家能掌握话语权,甚至成为政策制定人的人都是非常聪明的。

  从三北直躬就能看得出来,有的儒家官员特别清正廉明,但大部分儒家都将自己的聪明用在了家上,而不顾国的安危。

  事实上应该说,亲亲相隐最大的弊端就是让地方宗族势力做大,使家真正的凌驾于国之上。

  魏晋时期,世家发展至巅峰。永嘉之乱后,东晋时期有这样一句话:王与马,共天下。

  王是琅琊王氏,马是皇室司马氏。晋元帝司马睿曾一度“欲与之共分天下”。

  “星之昭昭,不若月之曀曀。小事之成,不若大事之废。万物都存在某种限度之中,儒术并非只有一个答案,骠骑大将军可以自己参悟,或许骠骑大将军已经体会到了。”杨赐笑着说道,表示无能为力。

  每一个对儒家经典书籍注解的人,在那注解上都含带着自己的情绪。

  简单的问题大同小异,深奥的问题千差万别,还有标新立异的,还有别具匠心的。

  两汉经学颇有争论,许多经学大儒在注解经书方面各抒己见,即便是一脉相传,也不例外。

  在杨赐看来,有的人可以去教导,有的人不能刻意的去教导,特别是在深奥的儒学上面。

  刘凡变法的法令独树一帜,但这种不被王公世家认同的法令,对寒门百姓、对国家却有无限的好处。

  这足矣证明刘凡的思路清晰,杨赐不会用自己无所谓的言语去干扰他。刘凡现在不明白,是因为年纪尚小,等阅历丰富之后,有些问题,自然明了。

  失败是潜在的成功,刘凡这次变法虽然失败了,却将变法的思想推行了出来。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

  若刘凡还有机会变法,法令的传播将更容易。

  人做事情的起点要高,宁愿做不成,也要谋大事,小事成功了意义也不大。

  “既然如此,公可言吾此次变法失败的原因。”

  杨赐参与校对勘正熹平石经,天下间除了蔡邕,对熹平石经最了解的应该属他了。

  杨赐知而不言,刘凡无法,只能言谈些别的话题。

  杨氏世代为鼎臣,杨震畏四知,杨秉去三惑,杨赐议论切直,杨彪名震四海。

  身为天下最负盛名的世家,却能做到四世清流,若天下世家都如此,强汉绝对会蒸蒸日上,国力碾压此时同样在动乱之中的罗马帝国。

  可惜天下世家

  请收藏:https://m.qqgfg.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