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十三章 洞庭寇_南朝枭雄传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大,官府连收取赋税、征发徭役都要借助当地宗族豪强的力量……

  皇权难以渗透,官府只能依靠宗族豪强来治理乡里,朝廷更是鞭长莫及,所以世家豪强作乱,往往能裹挟大量无知百姓,而底层百姓也从来没有忠君爱国的思想。

  这也是朝代更迭之际,效忠旧朝的大多是上层官僚士族,而鲜少平民百姓的一个原因。

  然而,要想改变这种情况,交通就是一个最大的限制,所以“皇权下乡”,首先就得修路,将能通行车马的大路修至各个乡里。

  此外,还得派大量胥吏到乡下去宣讲诏令政策,使百姓们的思想言行不被宗族豪强左右、不被裹挟操纵。

  而最重要的一点,却是开启民智,这就得先扫盲。

  所有这些,都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但只要去做,就会慢慢看到成效,终有一日,能彻底改变现在这种状况。

  ……………………

  距离明军攻破郢城已经过去了三日,夏口城内却还是一片冷清。

  虽然只是短短数日围城,却仍然有不少被逼上城头守城的百姓因此而死去,青壮男丁的死亡,对许多人丁单薄的家庭来说无异于灭顶之灾。

  毫无疑问,失去了壮劳力,家里以后的日子将会过得更加艰辛,甚至有可能因此而活不下去。

  然而,这终究是无法避免的事情,韩端不可能因为有百姓守城便放弃攻城,而城内百姓也无力反抗“巴州府衙”的强行征募。

  如今罪魁祸首已经伏诛,官府便开始收集这些枉死的百姓的身份讯息并登记造册。

  当然此举并不是要秋后算账,而是准备要给他们的家眷提供一些力所能及的方便和扶持,尽量让更多的人能够活下来。

  事实上,这些死在城头的民夫和士卒也只是受害者,他们根本不能主宰自己的命运。

  李威在忙着对付豪强、安抚百姓之时,韩端已经来到了巴州(今湖南岳阳)。

  站在巴陵城楼,极目远眺,只见湖面风平浪静,水天相接,烟波浩渺,感受着八百里洞庭之万千气象,心胸豁然开朗。

  登上此楼,韩端很自然地想起了范仲淹,想起了他的《岳阳楼记》。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

  难以想象,将洞庭湖景色描写得如此生动的范仲淹,竟然从来没有到过岳阳,更没有登过岳阳楼。

  他写出如此脍炙人口的传世名篇,不过是因为腾子京的一封《求书文》和一副《洞庭晚秋图》。

  一代文豪,确实是名符其实。

  而韩端感慨的,却是他“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人生境界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请收藏:https://m.qqgfg.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