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四百九十三章 两宫的裂痕_我在现代留过学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大。

  好多人,尽管赶不上今年的棉田了。

  可他们看到向宗回他们的棉田,听说了可能的预期收益后,也都开始了垦荒工作。

  熙河那边,别的不多。

  就是无主的荒地多!

  于是,随着熙河的文武大臣和地方上的蕃汉豪强,都开始投入垦荒建设。

  熙河的人力紧缺的问题开始凸显了。

  特别是廉价劳动力,开始稀缺。

  但活人还能被尿憋死不成?

  熙河那边的文武大臣,乃至于地方上的蕃汉豪强,开始了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虽然不知道,他们具体做了那些操作?

  可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就是——他们疯狂的开始向外引进劳动力。

  根据李宪的那几个旧部报告的情况来看,他们最初似乎是通过朝圣的吐蕃、党项以及汉人队伍,招徕劳动力。

  但,很快他们就发现了,这样的招工速度太慢了,不得劲。

  所以,他们开始主动起来。

  这些人主动起来的后果,就是熙河周边的党项、羌人、吐蕃人,都被大量吸引,前往熙河路。

  熙河宋军,可能开展过几次武装护送的行动——甚至可能还和温溪心、温巴心这样不服阿里骨的吐蕃大首领,联手做过一些可能不方便让朝堂知道的行动,从青宜结鬼章那边,‘带走’了不少人。

  事情大概就是这个样子——即使有差别,大概也差不到哪里去。

  那么,吐蕃人和党项人,会坐视熙河方面这么吸血吗?

  不可能的!

  现在,吐蕃人跑来汴京告状,很可能就是他们内部的主和派在做最后的尝试。

  一旦,汴京这边答复不合他们的心意。

  赵煦感觉,战争很可能就要提前了。

  因为,今年的旱灾,还在继续,甚至有扩大的可能。

  旱情正在从淮南路,向北方蔓延,京西那边也出现了旱情。

  在全球性的小冰期气候影响下,位于降水线内的中原都在干旱。

  青唐河湟灵夏河西呢?

  恐怕灾情只会更严重。

  而旱灾之下,活不下的人,会越来越多。

  为了活命,逃亡大宋的吐蕃人、党项人、羌人也肯定会越来越多。

  这些人逃亡大宋境内,是很方便的。

  熙河那边没有长城,那边也没有什么边境概念。

  尤其是游牧民族,随着季节变化,逐水草而居。

  特别是那些小部落,真的是随意往来。

  党项那边可能还好点,管的严一些。

  青唐吐蕃那个松散的政权,就别想管住下面的那些小部落了。

  人家活不下去,润到大宋这边逃难,不费吹灰之力。

  过去的话,熙河可能会嫌弃这些人。

  河湟的穷鬼,跑大宋要饭来了!

  滚!

  现在嘛……

  恐怕是欢迎都来不及。

  这来的哪里是什么要饭的?

  分明是财神爷的童子。

  所以啊,战争已经迫在眉睫。

  而且,这还是一场双向奔赴的战争。

  赵煦从向宗回、高公纪的密报,以及赵卨、王文郁、李浩等人的奏报文字里,能看到这些家伙潜藏的跃跃欲试。

  他们是故意的。

  他们在挑衅!

  他们巴不得打起来!

  这是赵煦上上辈子的经验——大臣们是敢打还是不敢打,是可以从文字里看出来的。

  而吐蕃人、党项人,就算是没有这些事情。

  在旱灾的胁迫下,也会做出同样出兵南下的选择的。

  上上辈子,大宋这边退让了那么多,司马光甚至割地来祈求和平,可最后战争还是爆发了。

  何况如今,大宋这边强硬的很,熙河方面甚至还在主动的挑衅、激化矛盾。

  双向奔赴之下,赵煦知道,战争一定会提前爆发。

  所以前些天他才起意安排种建中、种师中兄弟去熙河,先占个坑,刷一波经验。

  向太后那里知道这些弯弯绕?

  她一听赵煦的话,心里面就美滋滋的。

  对向宗回的恭谨、小心、为国着想、深明大义等表现非常满意。

  在她看来,向家只有这样,才能长久富贵,才是福泽子孙,懋衍家族的正确选择。

  于是笑着道:“向宗回虽不太成器,可终究还是知道公忠体国,知道要和六哥说地方情弊的……这才是外戚该有的样子!”

  请收藏:https://m.qqgfg.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