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第702章 朱瞻基与朱瞻墉_工业大明从北平开始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的力量,正如父皇所言,是工业时代的民心,牢记父皇这句话的朱瞻基最看重工人们。

  这些原本繁华的地区,虽然没有恢复西方的商贸通道,靠着传统的丝绸之路得到的繁华,但是因为依托大明的生产体系,走上了另外繁荣的道路。

  三十年前,撒马尔罕无疑是边地。

  门口的春联写着大大的汉字,经历了风吹日晒,已经泛白了起来。

  多年来兴修的水利系统,以及灌溉体系,乃至于玉米、土豆、番薯等高产作物,终于获得了朝廷的开放,开始在西部七省,以及巴里黑地区大量种植。

  “而百姓们的安定则是国家社稷稳定和发展的基础,只有百姓们安居乐业,国家才能长治久安。”

  道路并不像国内那么宽广,只是夯实了一些,铺设了一层碎石头。

  当这些地方普及后,新问世的商品开始往其余地区铺设。

  朱瞻墉踏上了返回京城的道路,随着天竺地区的稳定,他已经没有留在当地的理由,从内心出发,他并不愿意回京。

  原德里苏丹国西北地区的平原成为了大明管理的地区,丰富的农业资源,弥补了西部七省的短板,完成了经济贸易体系的闭合。

  大明在吕宋与渤尼,包括绝岛的治理总体很轻松。

  “工厂每个月会定期举办工人男女交流友谊会,为工人们的婚姻大事提供保障,还有蹴鞠大赛,竹球大赛,马术大赛等等。”

  有甲的士兵,与无甲的士兵是两回事。

  虽然橡胶行业生产基地主要在南洋,可生产自行车的工厂,大兴区在技术上并不弱于人,很快有了自己的商号,南洋生产的自身车较小,大兴区生产的自行车讲究大。

  当然了,任礼不知道美洲。

  人们头上不再缠绕布巾,开始戴起了帽子,特别是国内流行多年的缠棕帽。

  只要巴里黑地区保持稳定,那么西部七省和北天竺就能保持一体,稳定的发展,多年后,才能成为大明不可分割的土地。

  “朝廷的底线是边地不允许发展工业,只能成为内地的经济循环补充,所以重点在于如今的撒马尔罕算不算的上内地?”

  虽然还有余地,不过改变不了质变化。

  不过任礼看出了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

  工人们骑在自行车上,敲响了铃铛声,既是提醒路人,也是变相的卖弄。

  大明人喜欢在身上搭配玉器,这一点不光是高丽与大瀛岛流行,南洋也流行了起来,西部七省和天竺也避免不了,这又导致缅甸宣慰司的玉器大为畅销。

  除了竞争上岗,大掌柜要从工人们的满意与工厂的长期发展中寻找到平衡,而工人们也要为自己的选择负责,否则工厂关门,他们也失业了。

  撒马尔罕地区能获得天竺北的农工产品,又有内地的铁道,可以获得内地的廉价物资,打通贸易的运输障碍,

  请收藏:https://m.qqgfg.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