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三百二十章 哪个是易青?_华娱之黄金年代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段内可以说是家喻户晓,随着央视在1983年开启这个项目,除夕之夜全家共同看春晚就成了一个必备的项目。

  从此之后,看春晚就成了春节的习俗之一,而且春节有着守岁的习俗,春晚就成了一家人守岁过程中的娱乐方式之一,并且一家人看春节联欢晚会还能够促进彼此之间的关系。

  只是后来随着国人生活水平的提升,开始将目光投向更广阔的领域,春节假期就变得不仅仅是春节,还有假期。

  对于许多人而言,一些该有的拜年等春节活动还是可以有,但假期的放松特质也必须要有。

  而对于常年工作在一线的人而言,这个长假不仅仅是一起打打牌、摆摆龙门阵、看看春晚,更想要的是一种轻松自在的生活状态,差异化的需求很显然就分流了一部分春晚观众。

  除此之外,互联网传播的特性,也让春晚依靠央视这种“从一到多”的传播模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新生一代更愿意参与其中,而不愿意做一个被动的接受者。

  当然,从手机短信参与到后来的各种摇一摇、扫码等方式,春晚节目组也是煞费苦心,但效果却不甚理想。从一定程度上来讲,传统传播渠道的影响力正在衰退。

  而另一方面,经常会听到有人说“今年的春晚不好看,年味越来越淡了”。

  这其中,固然有人们注意力转移的因素,但春晚内容制作可能也是越来越不走心了。春节本来应该是一个团聚的节日,一个喜庆的节日,也是一个怀旧的节日。

  在节目设置上,本就应该围绕着这些主题来进行。但后来的春晚似乎越来越流行风了,请来一堆所谓的明星大腕来助阵,歌舞越来越多,传统的惹人乐不停的节目越来越少,简直就变成了一场场演唱会,而非全国各族人民共同欢庆的舞台。

  京台要办春晚的话,这些首先都是要避免的,就比如上午还会的时候,甚至有人提出把中央交响乐团请来,直接办一场音乐会。

  真要是这么干的话,易青就只有一句话:等着大年初一向全京城人民谢罪吧!

  至于还有人提出把芭蕾舞团请来跳天鹅湖,这个就更扯淡了,国内的都还没掰扯清楚,就打算带着观众走向世界,还欣赏老外所谓的高雅艺术,这不是开玩笑嘛。

  要是让易青来操办的话,他的想法就一个一一接地气!

  不搞那些玄乎乎的东西,什么交响乐,芭蕾舞的,通通闪到一边去,老子要弄就弄一个老百姓喜欢,爱看的春晚。

  当然了,这么大的平台,也不能光搞那些小玩意儿,毕竟这是春晚,哪怕是地方台的春晚,也得有它的文化象征意义。

  首先,春晚既要有对国富民安、国计民生等大事的关注,又要对家庭矛盾、养老、婚恋等柴米油盐的小事有所反映。既要表

  请收藏:https://m.qqgfg.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