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39章 两难_风雨大宋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千百年后人们读历史,一样会感到困惑。几十年前的人被称老总,身份必然吓坏人,没多少年就到处是某总,只是当时的人不觉得罢了。

  柴本山只是郑朋手下一个低级吏人,杜中宵等人问起他的事情,一时也说不清楚。当下从外面唤了一个自己的随从来,让他拿帖回州城,让柴本山到巡检寨听用。州院和司理院是诸曹参军的两狱,虽然并不相同,但人员往来非常频繁,并不会惹人怀疑。

  喝了一会酒,众人的话题还是回到马蒙的案子上来。此案涉及众多公吏,但对官员来说,这些属下犯事并不会背负多大包袱。官吏有别,官员不会因为吏人犯事,自己有连带责任,众人没有心理负担。

  郑朋道:“现在最棘手的事情,是永城县的积年老吏几乎全部犯事,一旦彻查,便无人可用。特别是两个管事的一个贺押司,一个韦押司,包揽刑狱,多有不法。就是叶主簿管下催收粮税的里正和乡书手都多有犯案,更不要说都头、耆长之类。把这些人全部法办,则一县事务,就此瘫痪。”

  杜中宵道:“若是如此,把他们清理之后,从别县调人来行不行?”

  程县尉连连摇头:“这些吏人向来都用本乡大户,若用外县人,哪个服他们?事情就无法做了。”

  郑朋也叹气:“官员治地方,吏人是爪牙。他们在本地没有势力,便就爪钝牙崩,无法做事。”

  杜中宵想来想去,用自己前世作比,终究还是得同意两人的看法。他前世的法律规章何等严密,各机构齐全,具体的办事人员依然是以本地人为主。不如此,新毕业的学生娃能办成什么?

  郑朋又道:“若是不法办他们,又不能震慑众人。做出这么多大案,依然好好在衙门当差,那以后这地方就更加难治了。此是两难之处,只能等知州和通判决断了。”

  杜中宵道:“依此看来,凡是涉案人员,必要究治。不过既然是窝案,刑责可以减轻,让小错之人戴罪立功。也就是广捕广罚,但责罚除首恶外,不必太重。”

  众人点头。现在看起来,也只能如此了。

  又饮几杯酒,程县尉突然摇头苦笑:“还好此案是在秋税征完之后才办,不然,乡里大户几乎家家有人犯案,今年的税赋哪里收去?趁着现在冬闲,此案还要速办,万不可拖到来年开春。不然,有些大户心虚,把家产变卖,逃往他乡,来年的夏税又无处收去。”

  其他几人点头同意,边喝酒边商量着细节。

  杜中宵在一边静静听着,一边思考一边学习。这才是真正地方为官的经验,千头万绪,很多事情牵一发动全身。不能图一时爽了,把地方搞得一团糟,到头来吃亏的还是自己。

  为什么出了案子,很多地方官能压就压,能拖就拖?收贿赂、懒于政务的人是有,但更多的,是怕麻烦。案子牵扯到这些大户,要考虑的不只是公正公平,还要考虑以后的施政。

  官员为什么很多时候向着势力人家?因为这些人家能够减少很多政务上的麻烦。比如税赋,一乡只要压到里正头上,让他去催缴,少了分数先从他家把税赋强征上来。至于以后他用什么手段,怎么从乡民那里补足自己的损失,那就不是官员操心的事情了。一县十数乡,只要大多数的乡里有这种大户里正,最重要的考课税赋就基本保证了。

  还是那句话,乡村地区的税收成本是很高的。朝廷只管考课,可不会管地方官收税的成本,地方大户便就成了收税成本的缓冲器。为了完成考课,有时对地方大户让利,有时逼得其家破人亡,对于官员来说都有可能,单看怎样做对自己有利而已。

  杜中宵的知识,很多是从他前世那样的时代推算而来,在这个时代还有许多学的东西。

  请收藏:https://m.qqgfg.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