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50章 如释重负_风雨大宋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说是激励军中士卒,引起很多文臣不满。一个原因是当时风向已变,改革方向是军中需用良家子,军中不再是收容罪犯的地方了。狄青要别人以自己为表率,想激励什么人?狄青的悲剧,是一个有着浓重五代时期以刀枪搏富贵的旧军人,面对即将到来的社会变革,做出了错误的选择。

  议论过了陶十七的处置,众人都长出了一口气。那个少年押在亳州狱里,哪怕日常不提起,却一直像有块石头压在这些官员的胸口。他们在这里审理案子,总觉得有一天眼睛在看着。陶十七不用死,人人都松了一口气,剩下未处理完的案子,变得不那么重要了。

  人在做,天在看,这种事情不信便不信,周围的人信,你自己不信都不行。

  德音是皇帝宽刑诏书中的一种,一般针对某一地方,与特定事件、特定时间的赦制、曲赦和疏决不同,范围较广,涉及的人员也多。此诏一下,地方上也要有相应动作。

  刘几道:“德音既下,本州所有案件,都要力争在半个月内审理完成。这里的案子尤其如此,不能再拖下去了。一旦审断,或杖或流,立即施行。知州相公已上章致仕,力争今年狱空,为相公贺!”

  众人一起拱手听命。刘几的话定了基调,永城所有案件都要在年前完成。

  官员治绩,狱空是非常重要的一项,一般都会得到特别奖赏。狱空不是把罪犯放出去,而是在规定的时间内审理完毕,案件不积压。宋朝的罪犯不关在监狱里,监狱是关嫌疑人的地方,类似杜中宵前世的看守所。州里的司理狱和州狱,便就对应待审讯和审讯完毕待判决的犯人关押地。

  一州狱空,说明没有疑案,官员没有偷懒,其实与地方治安好坏没有关系。

  吩咐完毕,刘几紧皱的眉头才舒展了些,出了口气。从杜中宵到来,马蒙一案起,这半年案子突然多了许多。本州的知州又不理事,刘几肩上的担子更重。到了年关,才总算可以出一口气。

  韩亿年迈,随着朝里人员更替,他再做宰执的希望很渺茫,要致仕回家颐养晚年了。加上京西路叛乱,长子韩纲怯懦,面对叛军不战而逃,他受到了不少指责,不如就此归去。韩亿与吕夷简两家,是现在大宋的两大望族,子侄为官者众多,他致仕也没人敢轻视。

  数月辛劳,寨主何昆接住了天上掉下来的大功劳,连升三阶,正在兴头上。德音一下,刘几断然决定尽快结束一系列案子,何昆喜出望外。此案一结,他得个好差事不难,高高兴兴地请大家饮酒。

  到了后院,何昆命士卒在空地上升起大堆火来,烧得热气腾腾。就宰了一只羊,在上面烤着。

  众人落座,何昆对杜中宵道:“节推那里好酒,何不取几坛来?外面买的水酒,着实饮不得!”

  杜中宵笑了笑,叫过柴信让他回去取酒,又对何昆道:“这酒是我试着用新法酿制,此法已成,明年便就在汴河边开间酒楼,专一卖这酒。我是朝廷官员,怎么能在治下置办产业?这是衙门的生意,以后就做县衙和巡检寨的公使酒,诸位尽管放开饮用就是。以后啊,这产业便就由顾知县看住,有了余钱,买些酒肉诸位聚一聚。为官不易,游宦他乡莫要辜负了自己的肚子。”

  看着熊熊的篝火,杜中宵觉得一身轻松,好像千斤重担一下去了一样。到永城这里来,他有意地不再提起陶十七,哪怕陶十七的母亲出现,他都没有特意关照一下。但那一天早上,那个目光清澈,拍着手大叫的少年的样子,却一直在他心里萦绕不去。他一直坚信有那样目光的人,不会乱杀人。只是杜中宵不想靠着直觉做事,一切都要讲证据,直到以马蒙为核心,掀起一场波及几数人的大案。

  以德音免了陶十七的死刑,是杜中宵最想看到的结果。如果是皇帝特旨,用春秋决狱的名义,会引起无数事端。不如这样,便如一阵风吹散了云彩,迎来一个新的开始。

  请收藏:https://m.qqgfg.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