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130章 交接_风雨大宋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连皇上也知道永城有个知县杜中宵,只用两年时间,就让一个县财政宽裕。此次杜中宵到并州上任,虽然不用守缺,上任之前还是要求他进京面圣,陛辞之后才上任。杜中宵升大理评事、并州签判的消息一出来,便有权贵子弟谋求永城知县的职位。有的是要来这里刷资历,有的是要来捞一把,只不过朝廷给了夏竦面子而已。

  聊了公事,看看天色不早,杜中宵道:“走,今日县里父老在城外酒楼设宴,一是为你接我,二是为我送行。你去见见他们,日后也好做事。”

  两人出了县衙,杜中宵见城里街上人流如织,热闹非常,心中不由感慨。当年自己到这里时,永城不过是个普通的中原大县,人口不多,县城也不繁华。经过两年治理,不算营田务,县里的人户也增加了近一千户。不只如此,县城附近大量荒地开辟,人口大量集中到县城周围来,商业繁华了许多。

  经济发展,人口向城市集中是大趋势。当然这个年代,城市周围的人户依然多数从事农业。与其他地方相比,城市周围精耕经作,经济作物占的比例更大,商业更加繁荣。只要这个趋势开始,一直继续下去,量变必然会带来质变,整个社会经济终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看了看杜中宵的脸色,苏颂道:“永城之繁华,现在尤胜于毫州城。待晓在这里两年,委实是做了实事,不只是朝廷得利,地方也安乐。”

  杜中宵笑了笑,没有说话,两人一起出了城门。

  到了望江楼,董主簿早已带了本县父老迎在门口,簇拥着杜中宵和苏颂进了酒楼。

  到了二楼阁子,众人分宾主落座。董主簿向来的众人介绍了苏颂,又把在座的人介绍了一番。

  今日来的,除了几个附近乡间的大户,都是城中各种行业的大商户。这些人是杜中宵任知县之后得利最多的,也是最需要新知县照顾的,对这种事情最积极。

  酒菜上来,众人向杜中宵和苏颂敬酒,说些恭维的话。酒过数巡,杜中宵便就觉得有些无聊。他听得出来,众人话里的虚伪。除了对自己几句泛泛而谈的夸颂,所有的人,都在跟苏颂套近乎。杜中宵即将离任,不管以前怎样,都影响不了永城的未来,跟这些人关系不大了。苏颂才是最重要的,他的一举一动都影响着这些人的生意,跟他搞好关系,才是最现实的。

  透过窗子看出去,汴河边的大柳树一片翠绿,不时几株桃花夹在其中,落花缤纷。这是一年最好的季节,杜中宵的思绪,已经回到了家乡,想象着故乡那个小村子的景色。

  看着众人对苏颂谄媚的脸,杜中宵突然想笑。永城两年,自己做了很多事,便好像又漏了什么。

  几杯酒下肚,贺员外有些醉熏熏的,举杯对苏颂道:“知县,小的是本县质库的行头。若是官人有什么吩咐,尽管吩咐,不管是钱是物,定然尽力!”

  苏颂举杯一饮而尽,看着贺员外,并没有说话。从刚才大家讲的,他当然知道意思。永城有公社支撑开支,并不需要向这些商户科配,每一个人才说这种好话。

  看着贺员外摇摇晃晃地坐下,其余几个员外纷纷向苏颂敬酒,杜中宵暗暗摇了摇头。自己任知县的时候,很少跟这些人往来,还真没有看过他们这一面。

  转头看窗外,码头那里船只聚集,数不清的人力从船上卸货,便如搬家的蚂蚁一般。这一带的人也很多,熙熙攘攘,比县城里面还要繁华。然而,这里的人却没有城里人的那种悠闲神色,要么是焦急的生意人,要么是辛苦劳作的人力。心中突然有一种明悟,自己永城两年多,自以为做了许多事,给地方带来许多好处。实际上呢?好处确实是有,但大多被这酒席上的人分了,下面最底层的人,却未必得到了多少好处。他们依然辛苦劳作,依然食不裹腹,依然是身无余财。这里跟营田务不同,营田务的人是真的从一无所有的贫民,变成了小康之家,营田务之外又有多少人家如此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笔趣阁手机版更新最快网址:

  请收藏:https://m.qqgfg.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