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161章 就近买茶_风雨大宋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琴。有钱了先吃个痛快,才是这个年代人的常见思想。

  对店家来说,炒菜便捷方便,用油多,吃起来格外可口,才是流行开来的原因,跟什么营养得当之类的完全没有关系。大部人营养不良的时候,油脂对人有特殊的诱惑,看着香,吃着更香。

  酒过三巡,康员外道:“今日我们在商场里面转了转,这里的货物齐全,实在是前所未见。以前也去过开封府,就连京城里面,也没有这样的地方。不过,官人,这里没有牙人,什么货物价钱都是定好了的。小的见识少,如此卖货,如果货物有了积压,一时卖不出去,又该如何?便如我们贩茶的,新茶和旧茶根本就不是一种东西。茶场里有时有积压数年之久的陈茶,殊无滋味,与泥土无异。若不是抑配,那种茶是没有人买的。商场里面的货物种类繁多,此种弊端自然也是有的。”

  杜中宵道:“卖不掉的,自然就扔掉了。每种货物都有格等,有时间,过了时间,便就扔掉。”

  康员外听了就笑:“提举官人好大手笔,能做成这件事情。我们到榷场买茶,有时场里的茶有陈积五六年之久的,已经与泥土无异。榷场分毫不敢扔,全都抑配给我们。买茶的哪个愿意?那里的提举官人便说,这茶都在账上,哪个管虚耗了数目?”

  入宋以来,茶法几年一变,已经变了不知多少次。但万变不离其踪,就是官府掌握茶的收购、批发和运输,低价收购,高价卖出,利润称为茶息钱。理论上说,茶息钱是很高的,一斤五六百文。一斤茶赚这么多钱,根本不切合实际,不管什么茶法,每过几年便运行不下去。有了新的茶法,茶商为了保证自己的利润,总是会很快找出其中的漏洞。茶息钱只存在账册上,其实并不存在。最常见的,一是虚估,再一个就是陈茶。账上看着那么多钱,其实都是库里的陈茶,五六年还不算离谱,十年八年也是有的。这些可不是后世的陈年普洱,几年就烂得跟泥土一样,完全不能用了。

  茶法不切合实际,商人总能找到漏洞,过几年漏洞越来越大,官府无利可图,只好改换茶法,不断循环。如果把所有的漏洞全部堵上,商人无利可图,就没有人做这生意,茶又卖不出去。

  康员外说的抑配,就是榷货物针对陈茶的一种处理方法。茶商买多少新茶,配多少陈茶,不然取消买茶资格。其实就是变相提高新茶价格,冲抵旧茶的账。当然商人不是傻子,总是想方设法避开,如果避不开贩茶就要赔钱。这种生意,一般人是做不了的。不只是要大本钱,还要能通各种路子。

  这是宋朝财政上的特点,从商业体系中抽钱简单粗暴,不遵循客观规律,往往不可持久。茶盐是生活必需品,这一点表现得特别明显。酒相对来说,更具有奢侈品的特点,就好得多。

  宋朝的茶,单从生产和销售两头来看,利润极丰厚。但实际上,茶息钱大多浪费在了流通和储存上面,茶商发展不起来,官府也收不到多少钱。到头来,商人利润减少,消费者多掏钱,没一个得利。

  见几个员外对自己说的过期扔掉,都觉得非常惊奇,杜中宵道:“售卖货物,卖出去的必须是有用之物,不然哪个去买?过了时间,已经无用,自然只能扔掉。你们买茶其实也是如此,几十年前,茶场积压的陈茶,还不是一样要烧掉?只是朝廷考课,茶场赚不出钱来,不敢烧,只好抑配给你们了。难道你们收了就能卖出去?最终花这些钱的,无非还是饮茶人。——对了,你们现在是从哪里买茶?”

  康员外道:“自襄州榷茶务废弃,我们都是江陵府去买。现在铁路通了,倒也方便。”

  杜中宵道:“以后更加方便了。常平司与发运司议定,在信阳军产茶的地方,别设茶山,隶营田务之下。商场里以后也卖茶,都是来自于那里。等到年后,那里产了茶了,你们也可以到那里去买。发运司只收茶息钱,其余一切不管,只是不运到别州售卖就好。”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笔趣阁手机版更新最快网址:

  请收藏:https://m.qqgfg.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