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第三百九十七章 让有土地的人去移民_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配合朝廷的,店头没有他们的立身之地!”

  郭有福深吸了一口气,这个家伙好狠的心,为了宰别人,先给自己一刀。

  不过,给自己的一刀轻重有度,只流血绝不会伤筋动骨,但给别人的一刀,就只能往死里盘算了。

  郭家倒还真有一脉混得不咋滴,让他们离开店头,想来也没人会说什么。至于李家、刘家与宁家,也不是不可以争取的。

  有共同的利益,那什么事都好办。

  “这种事,务必保密。”

  郭有福严肃地说道。

  这是提醒,也是点头。

  太原布政使衙门内,茹瑺翻阅着各地文书,大都没有什么好消息,各地移民都有很大阻力,非强制的迁移需要很大的勇气与决心,需要很高的觉悟。

  可是绝大部分农户目不识丁,你给他们讲觉悟,他们会以为自己是傻子。

  到底该如何移民!

  茹瑺陷入了困境,杨溥提出的外部施压方案报上去了,估计还需要几日才能抵达京师,待他们回应,又需要一些时日,而在这之间,自己真的毫无办法吗?

  杨溥所提出的未来人口-暴增,土地有限,富户可能存在威胁的观点或许是一个办法,不过这种办法也只能让富户站在朝廷这一边,参与到劝说百姓移民之中,其他的作用……未必有多少吧。

  破局的办法,到底在哪里?

  “大人。”

  杨溥走了过来,低声喊道。

  茹瑺揉了揉酸涩的眼,看了看窗外昏暗的天色,道:“已经这个时辰了,你怎么还不休息,这一日也够疲惫了吧?”

  杨溥将手中的请柬递了过去,笑道:“大人,有奉谒。”

  “奉谒?”

  茹瑺愣了下,这都什么时候了,还有人送奉谒?

  所谓奉谒,实则是拜帖。

  中国人重视礼仪,古人也不喜欢临时起意去拜访,一来人家可能不方便,二来可能也是考虑自己去了吃不着饭,所以往往都会提前打个招呼。

  打招呼总不能亲自跑一趟吧,这就需要“拜帖”。

  “拜帖”起源于汉代,但在当时,没有拜帖的说法,《汉书·高帝纪》曰‘为谒’,《袁盎传》曰‘上谒’。

  也就是说,汉代的拜帖就是“谒”或“刺”。

  谒是长方形的牍,正面写受拜者的尊称,背面署拜谒者的名款,两面都可以分行书写各项内容。

  刺是长条形的简,所写姓名与问候语,“长书中央一行而下”。通常要写明爵位、籍贯,又称“爵里刺”。

  因为刺习形制,分量也轻,制造简单还省钱,所以在汉后期及以后,多选择用刺通名。

  但在宋代,造纸术有了极大提升,古人就不再玩什么竹子,改用纸张了。

  明张萱《疑耀》卷四:“古人书启往来及姓名相通,皆以竹木为之,所谓刺也……今之拜帖用纸,盖起于熙宁也。”

  但拜帖的说法,是源于明代。

  但需要说明一点的是,明代拜帖有要求,如果你是平民百姓,商人富户,写个拜帖用红色的,觉得喜庆,那结果很可能是悲剧。

  红纸拜帖,那是官员的特权,比如新考中了进士、翰林、朝廷官员等,一句话,是地位尊贵的人用的,你们,没资格啊……

  这封“奉谒”的主人很有觉悟,没有用红色,而是用的白纸黑字,只不过装裱上十分讲究、气派,茹瑺甚至看到了银线织就的商号标记……

  请收藏:https://m.qqgfg.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