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七百零四章 增加的盐价_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炆不知道朱棣等人的想法,游走在繁华之中,察访着民情。

  解缙看着不远处的商铺,道:“少爷可知这扬州城什么商人最多?”

  徐辉祖呵呵一笑,朱棣连连点头,这个问题问得不错。

  朱允炆走上桥,看着河上的船,笑道:“苏杭以丝绸、农货、番货为主,可扬州大不同,这里虽有丝绸、农活与番货,但占据主导的还是盐。”

  解缙等人笑呵呵地陪在一旁。

  大明盐场不少,主要为两淮、两浙、长芦、山东、福建、广东、海北等盐场。

  但论规模与地位,为首的是两淮盐场。

  两淮即淮北、淮南,以淮河为界。淮北多是晒盐,淮南多是煎盐。

  明代采取的是盐引制,一引是两百斤,一大引是四百斤(中后期偶尔会变动,甚至会达五六百斤)。

  按照洪武年间数据,两淮盐场生产盐三十五万大引,而全国盐产量只有一百三十余万大引,两淮盐在全国盐产量中的占比是两成七,近三分之一。正因如此,民间还有“两淮盐,天下咸”的谚语。

  “那我们去看看盐价如何?”

  解缙提议道。

  朱允炆微微点头,不远处就是一盐铺,明代盐铺类似于后世的代-销点,小卖部,但其售卖对象是散户,百姓,以斤售卖,不做也没有条件做批发。

  盐,家家户户都缺少不得,生活必需品,自然少不了买家。

  果然,刚进盐铺,就看到一老妪在买盐。

  掌柜见老妪迟迟不肯掏钱,不由有些恼怒,见朱允炆等人进来,不由将老妪拉扯到一旁:“你就慢慢想吧,等会再与你论。几位客官,想要买多少盐?”

  朱允炆低头看着盐篓子,里面的盐可都不是后世的白花花的精盐,而是粗盐,颜色有些暗,有些盐颗粒比花生米还大,不由问道:“这里没有精盐吗?”

  “精盐?”掌柜有些疑惑,连忙说:“客官说的是细盐吧,那都是贡品,咱这小店可没细盐。”

  朱允炆无奈,后世八九十年代还要吃大粗盐疙瘩,指望大明生产出精细盐更是别想了,看来以后需要改进改进……

  “盐价如何?”

  解缙在一旁问。

  掌柜笑呵呵地说:“诚惠十八文一斤。”

  “十八文?”

  朱允炆看向解缙、徐辉祖与朱棣,这三位大爷有些茫然,也不知道这个价是高还是低,身份最低的是解缙,那也是内阁大臣,根本不用自己去买盐,也不知道京师盐价多少。

  老妪在一旁喊道:“掌柜,一个月前还只需要十四文,怎突然涨了如此多?”

  掌柜脸色有些难看,无奈地朱允炆等人苦笑解释:“这盐价也不是咱家说改就改的,还需要看水商,看牙行不是,我这也是小本买卖,若便宜的话,亏本不说,牙行也不让干啊。”

  朱允炆拿起一块盐粒,仔细端详着说:“你这盐铺开了多少年

  请收藏:https://m.qqgfg.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