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三百二十九章 交州之行(三十四)_重生东汉末年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当要着手做的时候,却又总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困难。

  在东汉和帝元兴元年,亦即公元105年,蔡伦改进了造纸术,使得原本工艺简陋,夹带着较多未松散开的纤维束,表面不平滑,还不适宜于书写,一般只用于包装的麻制纸张成为过去式,而新式的蔡侯纸则成为书写的材料。

  只是这个时代技术传播的速度太慢了,即便是朝廷曾下旨推广这种新式的书写材料,蔡侯纸也是直到公元三到四世纪时,方基本取代帛、简而成为我国唯一的书写材料。因此,若是没有雪白、廉价、结实好用的纸张,即便是将后世的印刷机拿过来也用不了啊!

  此时的纸张毫无疑问还是颇为贵重的消耗品,许多贫家出身的学子哪里有钱买这个?况且便是官府的公文,也多是以便宜的竹简作为载体,纸张的普及,任重而道远。如今郭斌在阳翟县创立了阳翟文具,所以能引领了一时的风尚,极重要的原因也是这蔡侯纸的大规模生产与推广。因为只有在雪白的纸张上,以铅笔写下的字迹才能看清楚,如今在士林之中作为新鲜事物出现的硬笔书法正是借了白色纸张出现的东风。

  另一个便是墨水的问题。中国传统的墨都是水性墨,这种墨固然能够用来书写,可若是用于印刷,则会因粘性不足而导致字迹不太清晰。况且无论是木质活字还是胶泥活字,都极易损坏,而若是用金属做材料,这水性墨则又不合用了。

  因此,郭斌虽然想用活字印刷术将这势必会越来越庞大的《九州舆图》印刷成册、发行贩卖,可技术上的难度太大了。便是阳翟县立图书馆与阳翟县学中收藏的一百多本,还是以雕版印刷的方式进行的。

  然而,即便是这雕版印刷术,亦使得获赠了印刷版《九州舆图》的司马徽、王允、蔡邕、卢植之流的喜爱。他们大为感叹,乃至惊为天人。这种抛弃了抄录书籍这一耗时费力,效率极低又容易出错的书籍推广方法的创新,可以极大提高文化的传播速度。这些以传播“圣人之学”为己任的道学大师,又如何能够不为此欢欣鼓舞呢?

  对于行走天下各地的商人们来说,《九州舆图》更是极宝贵的财富。如今颍川郡中的豪强,多是雇佣了抄书匠,将其抄录下来,并交给门下组织的转运各处的商队进行学习,更有甚者,还会将其作为族中子弟教养的必修科目。如今天下间尚留存着游学的传统,这既是开阔视野和见识,体会各地风俗的机会,更是拜访名师、拓展人脉的手段之一。历史上刘备游学,拜卢植为师,结识了公孙瓒这个猛人做师兄,便在以后的道路上得到了极大的帮助。

  此时的所谓名士,大多非但是一方豪强,家中田宅广大,财货极多,更是多有官方的背景

  请收藏:https://m.qqgfg.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