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232章 城市圈_回到清朝做盐商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不光是有这方面的技术储备还有自己的信息来源渠道,通过西门子,徐寿可以少走很多弯路。

  有线电报注定只是一个过渡性的通讯技术,不过还好这些电报线路以后可以直接用来改为电话线路,并不会造成浪费。

  “书恒,书恒!”魏玉珍喊醒了正在沉思的董书恒。

  “啊,玉珍,怎么了?你们怎么不看风景了?”

  “你还说,你看一下外面,这都要到站了。”

  董书恒将头探到了窗户边上,映入眼帘的正是远处的运河大市场,黑瓦白墙的建筑群在运河边上非常的显眼。

  他们现在正在通过运河铁路大桥,马上就要到扬州站了。

  扬州虽然还不如高邮有现代气息,但是作为一座自古闻名于世的繁华之所,扬州有着自己别样的魅力。

  尤其是装着路灯的文昌阁大街成了一个逛夜市的好去处,每天晚上都如灯会一般热闹。

  还有那些被董书恒下令改造后开放的园林,让这个城市融入到了花园之中。

  而且自从扬州在东面建了新城之后,城内的棚户区的居民全部都迁移了出去,他们住在城东的安置区,正好方便到工厂去做工。

  这样整个城内显得更加的宽敞整洁。

  几所少年军校坐落在城内,城内经常会看到穿着军服的少年在老师的带领下排着整齐的队伍在街道上行走。

  董书恒每次在扬州的时候都会抽空去看看这些孩子,有时候还会给孩子们讲讲课。

  这些孩子们的课程中有很大一部分是民族主义教育以及感恩教育。

  董书恒希望他们长大以后成为热爱国家民族以及对国家民族有用的人。

  现在这些孩子还在接收基础教育。他们中有很多长期营养不良,还要调理身体。

  孩子的数量还在增加,不断有新的孤儿被送过来。以至于董书恒准备在江宁再建立两所少年军校。

  董书恒知道一个城市要想发展起来,首先要有一定的工商业作为基础,其次要有学校,尤其是大学,增加他的人文底蕴,最后要有自己的辐射面。一个城市四周总要有一些乡村或者小城镇作为支撑的。

  另外如果要建立一个城市圈,圈内的各个城市之间最好有互补性。

  董书恒之前还专门跟底下的官员讨论过两江的城市规划。

  江苏地区无疑是规划的重点。从北向南,徐州的发展方向是一个重工业城市,也是淮海军向北的交通枢纽,铁路和运河将在这里交汇。

  海州是一个天然良港,是铁路运输的东部终点,所以这里也是一座铁路转海运的中转港。这里将作为一个港口城市发展。从北边海运回来的物资将从这里转运。

  大丰是淮海军的综合性工业基地,也是淮海军重要的研发基地、军事基地。这里是一个相对封闭的城市。

  扬州以及高邮,这两个城市非常的近,以后肯

  请收藏:https://m.qqgfg.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