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第二五〇章 大建书院(求票!)_回到清朝做盐商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问也是华夏智慧的传承,问题在于不能够仅仅学习这些内容。

  建立新书院的事情得到了魏源的支持,他认为淮海军应该是一个包容的势力,既然选择了东西合璧,选择了糅合东西方的学问。就不能仅仅从外面引进。

  现在淮海军在引进西方的学问方面做的很好多,无论是直接引进人才,还是翻译出版书籍,都做的非常好。

  但是对于华夏学问的继承上却做的不好,淮海军内没几个能够称得上经儒学大家的。

  是儒学对现在的华夏没有价值了吗?

  显然不是这样的,儒家的教育模式虽然跑偏了,但是并没有失去其价值。

  董书恒在学问上并没有偏见,他是只是单纯地希望华夏的学问更加丰富一些。

  儒家的偏就偏在他不再兼容并蓄,不在吸纳新的学问进来。只是一味地对原有的经义进行解释。

  这就出现了有的解释完全脱离了儒学的本意。

  汉以前的儒家经典是包容百家,后来我们看到诸子百家都没落了,那是因为百家之人很多都加入了儒家。

  因为儒家获得了帝王的认可,加入儒家的阵营才能够得到重用啊。

  那个时候百家的思想还有知识却是没有断绝。

  所以董书恒希望儒家能够从新走上海纳百川的道路上。

  在新成立的书院中,不光是学生要接受新知识,就是原来那些研究经义的大儒们也要接受新知识的洗礼。

  董书恒相信那些华夏国粹的传承者们,不会辜负自己的期望,他们一定会做出改变。

  自古以来,儒家都是非常的功利的,他们为了迎合帝王统治的需要,曾经做了无数次改变。

  那么他们就一定也会为了自己做出改变。

  从八月到九月,董书恒一直奔波在两江下面的三省。跑遍了几乎所有小有名气的书院。

  大部分的书院都愿意接受淮海军的改革。

  因为董书恒承诺给他们办学经费的保障,承诺帮助他们建造新的学院建筑。

  这就让那些老先生们无法拒绝了。原本,这些书院多是依靠私人的捐助以及收取束修来维持自身运转。

  所以,他们一个个日子都过的紧巴巴的。

  尤其是这几年南方大乱,很多书院都断了财源,连先生都要养不起了。这个时候董书恒找到他们完全是雪中送碳。

  不要把古代的文人都看成是不知变通的老古董。

  事实上他们都深刻理解“识时务者为俊杰”这句话的含义。

  最后董书恒还组织了一批书院的代表前往淮海书院参观。见到了淮海书院的恢宏大气。

  这些个书院代表一下子就炸了锅了,这样一座跟田园风光融合在一起又兼大气磅礴的书院,简直就是他们梦寐以求的。

  而且如果有了官府的全额资助,那么他们的就算是官学了。

  董书恒还保证只要他们按照淮海军的要求去培养人才,那么以后书院的学子毕业之后,淮海军会根据他们的能力安排工作。

  现在跟后世那种本科生满街走,研究生多如狗的时代相去甚远。

  董书恒手中缺人才,严重地缺人才。缺到明明可以了占领更多的地盘,因为缺人管理,现在都不敢占。

  这次完全占领两江之后,淮海军从江苏提拔了一大批军政府的官员。原来很多管理一个镇的长官,直接到安徽、江西去掌管一个县。

  确实有些拔苗助长的意思了。但是只有把这些人放过去,董书恒才放心。只有他们才能将淮海军的政策贯彻下去。

  最近淮海军已经在淮海书院中选派了一批学子到基层的军政府锻炼。

  这些学子大都是书院中年纪较大的。古人读书不像后世的人到了年纪就放弃了。淮海书院中要不是限制年龄,可能还会招录到一些六七十岁的老学生。

  这些书院选派到地方的学生也大都三十岁左右,他们当初进入书院,一方面是因为喜欢实学,还有的人是冲着魏源的名头。

  实际上更多的人是因为感觉科举无望。

  现在,他们有望直接成为官员,如何能不让他们欣喜万分呢?

  请收藏:https://m.qqgfg.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