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632章 第二个“三年计划”_回到清朝做盐商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没有垄断钢铁行业的打算,他还鼓励那些民间的资本开办钢铁厂。

  大嘤帝国去年的生铁产量是380万吨。是弗兰西、普鲁士和美利坚的总和。

  而复兴军的生铁产量,在去年年底之前已经超过了200万吨。

  虽然跟大嘤帝国还有一定差距。

  但是复兴军有一个大嘤帝国没办法媲美的优势,那就是拥有一个广袤且资源丰富的本土。

  在当前来看,本土的那些铁矿和煤矿已经足够复兴军自己开采的了。

  现在跟后世那种动辄上亿吨钢铁产量是没办法比的。本土的那些铁矿产地足够使用了。

  复兴军生铁的产量增加的很快,尤其是民间资本加入钢铁冶炼之后,积少成多,让钢铁的产量增长的很快。

  而且,董书恒现在大搞建设,钢铁的销路根本就不用愁。

  这个时候资本的逐利本性就会彰显出来。

  董书恒相信,在下一个三年计划完成的时候,复兴军的生铁产量一定能够超过大嘤帝国。

  到那个时候,即使是他们真的组织一个欧罗巴联军过来。董书恒也有一战之力。

  越是到近代,战争中工业实力,尤其是制造业能力所占有的分量就越高。

  在巨舰大炮的时代,一场海战下来可能就要消耗掉数十万吨的钢铁。

  打仗拼的就是资源以及生产能力。

  二战时期,**的潜艇击沉了几千万吨的船舶,但是漂亮国的生产能力比**潜艇的效率还要高。

  与其说**是败在盟军手中,不如说是败给了漂亮国的制造业工厂。

  除了钢铁工业之外,董书恒还建立了几个门类齐全的工业基地。

  这些工业基地由一个或者几个大的府县组合在一起。

  通过轻重工业搭配,上下游产业集合,提升工业生产效率。

  这些工业中心很容易就能够起到一个带动作用。

  这个时代的人不知道,但是董书恒却是知道。在那个就连乡镇都建设工业园区的时代。

  是什么支撑起了一个制造业大国的地位?正是这些工业园区。

  这些董书恒建设的工业圈,不仅仅辐射国内的各个片区。还辐射到周边的藩属国。

  可以说它们是董书恒建立的大华夏圈的基础。

  前面已经说过,要建立大华夏圈,建立一个相对独立的自由经济体。

  华夏本土就必须要能够提供各种工业品。满足大华夏圈的需要。

  让圈内的国家能够进入一个上升的渠道。

  第二个三年计划中,董书恒着重部署了电力和内燃机的发展布局。

  率先完成第二次工业革命,实现弯道超车一直是董书恒心中的坚持。

  他的手中现在一共有两个拖拉机生产厂,一个在滦州,一个在江宁,拖拉机的年产量达到了一万五千辆。

  对于偌大的市场需求来说,这点产量只是杯水车薪。

  拖拉机普及之后,将会大幅度提高农业生产

  请收藏:https://m.qqgfg.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