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一九五章 圣人之言_明朝富家子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要格物致知之理是什么意思都不知道,你还读个屁的书啊!

  不过,在场很多人都不知道杨聪会以《格物致知之理》作为书名,因为要纯探讨礼法的话,最多也就一篇文章几千字就把格物致知之理说透了,编这么些书,那是完全没有必要的。

  杨聪不慌不忙的拱手道:“《礼记.大学》有云,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故微臣以为,读书人之根本在于格物。”

  嘉靖闻言,不由微微点了点头,在场的朝廷重臣也很配合的跟着点了点头。

  这话是有一定道理的,因为很多亚圣都说过类似于此的话。

  果然,紧接着,杨聪便举例道:“先贤二程有云,格犹穷也,物犹理也。犹日穷其理而已矣。朱子更点明,格物致知乃穷天理,明人伦,讲圣言,通事故也。是故,微臣以为,我辈读书人皆应格物而致知,明天理,明人伦,方通事故,从而治国、齐家,平天下。“

  这家伙,旁征博引,说的头头是道,好不爽快。

  嘉靖听的是云里雾里,因为他学识本来就有限,能看懂一般通俗的文章就不错了,像这些什么圣人之言,他还需得人解释才听的明白。

  夏言和严嵩闻言,也是皱眉不已,他们倒不是听不懂杨聪在说什么,主要杨聪扯出这“程朱理学”来,貌似是想给阳明一脉张目啊!

  阳明一脉的官员听了自然是眉飞色舞,因为他们的老师又或者说祖师爷王守仁说的就是这个理啊,杨聪此时引用出来,貌似有点继往开来,发扬光大的感觉。

  果然,杨聪紧接着便道:“阳明先生也曾有言,格物致知,要知,更要行,知中有行,行中有知,知行合一,方为大成者也。是故,微臣以为,格物致知,格物方能致知,而致知者亦能为格物之便,两者相辅相成,通其理,则天下平。“

  这话说的好啊!

  阳明一脉的官员闻言,差点就鼓掌大赞了,从四书五经,到程朱理学,再到阳明之学,果然是继往开来,发扬光大啊!

  夏言和严嵩闻言,却是眉头皱的更厉害了。

  这家伙,大言不惭,竟然敢和古圣先贤、亚圣朱子相提并论,你家伙是想当圣人吗?

  夏言忍不住冷嘲热讽道:“杨大人,你的意思,读了你这《格物致知之理》便能治国、齐家、平天下吗?”

  这话问得好啊!

  杨聪假装皱眉思索了一下,这才朗声道:“首辅大人,下官的意思并不是说读了这《格物致知之理》便能治国、齐家、平天下。下官刚才也说过了,格物致知之理,古圣先贤皆有解释,下官也是在理解古圣先贤之言的基础上才编撰出此书的,所以,要读此书,先得学古圣先贤之言,如果古圣先贤之言学懂了,再来看此书,是可以治国、齐家、平天下!”

  这话说的,大气横秋,通俗易懂,好啊!

  嘉靖闻言,不由眼前一亮。

  他之所以认为好,倒不是说杨聪牛皮吹的好,主要是这话说的通俗易懂,他完全听明白了,前面杨聪啰里啰嗦一大堆,他都没怎么听明白呢。

  好不容易来了句通俗易懂的,自然要抓住机会,赶紧把话头接上。

  嘉靖也没管夏言在那里吹胡子瞪眼,准备继续和杨聪“争论”呢,他直接抚掌道:“好,好一个治国、齐家、平天下,清风,希望这书正如你说的,通其理,便可平天下。”

  请收藏:https://m.qqgfg.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