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斯时何时?战乱之时! 五一六 上吊_崇祯七年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那半大小子,这时候忽然外面传来一阵人声:“王老来了,王老来了。”

  然后人群便是被分开,一个老者在两个壮小伙子的簇拥下走了进来,这老者大约有五六十岁的年纪,头发胡子已经是花白,不过瞧来体格还是健壮,腰板儿挺得笔直,脸上也很有些红光,似乎是营养补充的很不错的样子。

  他手里拿着一根长长的拐杖,不过瞧来似乎是装饰性的功能更强一些。

  他身边两个壮小伙子也跟其他的村民很不一样,其他的百姓多半都是面黄肌瘦,一副虚弱无力的样子,而这两个小伙子却是膀大腰圆,孔武有力,一看就没缺了吃喝。

  见了这老者过来,众人纷纷行礼,口称见过王老。

  原来这老者便是所谓乡老一类的人物了。最开始的时候,乡老乃是官员的称呼,为地官之属,掌六乡教化,每二乡由三公一人兼任。在朝谓之“三公”,在乡谓之“乡老”。《周礼·地官·序官》:“乡老,二乡则公一人。”郑玄注曰:“老,敬称也。王置六乡,则公有三人也。三公者,内与王论道,中参六官之事,外与六乡之教,其要为民,是以属之乡焉。”

  另有一说法为:乡老为致仕之尊官,或乡党重望,故尊之曰公,非朝廷公卿。既无职掌,其人亦不必备。

  而现如今,这个官职早就没了,乡老只是指代乡里年高德劭的人。

  唐卢纶有诗云:“唯应理农后,乡老贺君闲。”

  虽然没有官职,但在这个时代,乡老却是权力相当大的一群人。明朝在县以下就没有了政府机构,地方上的统治,所倚靠的便是两种人,一种是士绅,一种便是乡老。有的时候,士绅和乡老,又是重合的。

  通常说来,乡老乃是当地某一大姓大族之长,在当地颇有威望,在族中更是靠着辈分儿说一不二。一般来说,地方上有什么刑事案件,几个乡老凑在一起一商议,也就能决定了,根本不用往县里报。

  诸如说,偷东西的就斩断一手指,偷钱的女子侵猪笼,未婚先孕者直接烧死之类的……

  这种没经过任何审判,不依靠国家律法,很大程度是上依据族规和人为的认定而进行的判罚,看似野蛮血腥不讲道理,但在这个时代,是再正常不过的。便是县里衙门知道了,通常也是坐视不管。

  他们可不会因为这个而得罪这些县以下乡村之中的实权人物。

  盖因这个年代,乡老士绅对于地方政府的帮助是非常大的。县以下就没了统治机构,自然也就没有太大的力量,而一个县少则几万人,多则十几万几十万人,靠着县城里头那几个官儿,那些衙役能维持的过来么?其实出了县城,便是乡老士绅们在维持。

  他们的权力是政府默认的,同时他们也有一定的义务——比如说某个江洋大盗逃

  请收藏:https://m.qqgfg.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